close
臺灣風險十堂課:食安、科技與環境

臺灣風險十堂課:食安、科技與環境

臺灣風險十堂課:食安、科技與環境



想購買請點我

商品訊息功能:

商品訊息描述:












  • 作者:周桂田 主編


  • 出版社:巨流圖書


  • 出版日:1040812


  • ISBN:9789860448870


  • 語言:中文繁體


  • 裝訂方式:平裝












內容簡介





一再爆發的食安問題,人心惶惶,究竟該如何解決?經濟開發與環境保護,如何取捨?如何兼顧?高科技系統風險與科學證據的不確定性該怎麼辦?





危機就是轉機!現在正是風險治理觀念全面轉型的契機、正是國家與社會風險治理與思維全面轉型的時刻!本書藉由十個風險課題,從食品安全課題的美牛、餿水油品;環境課題的核四、高屏大湖開發、苑裡反瘋車;高科技風險課題下石化產業的空污困境、澎湖空難、H1N1疫苗接種以及電磁波輻射風險等事件,來回顧與檢討臺灣目前面臨到的風險樣態,並提出新興的治理創新之道。









作者簡介





譯者介紹











目錄





導讀.周桂田



本土食品風險與國際經貿角力:從美牛到美豬.周桂田、歐陽瑜



2013年大統油品事件與臺灣食品安全的風險治理.李宗義



餿水油議題及其食品風險治理爭議.徐健銘



高屏大湖開發爭議.范玫芳、蔡旻霈?



核四爭議.何明修



苗栗苑裡反風車爭議.林子倫



石化空污管制困境與社區行動科學的啟發.杜文苓



澎湖空難事故及高鐵道岔異常:大型交通運輸科技系統的風險治理.張國暉



H1N1疫苗接種.蔡宏政



電磁輻射風險.高淑芬













各界推薦/推薦序





風險在過去十多年來已成為國人的日常用語,風險具多面向的意義。而此書從一般人比較容易理解的面向來看國內近年來發生的重大意外事件與爭論事件,絕對有助於讀者關心發生於身旁的事件。



吳焜裕



臺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職業醫學與工業衛生研究所教授



臺灣風險分析學會會長





從核災到地溝油,從石化氣爆到粉塵閃燃,風險社會推陳出新、不斷變體。面對這些苦難與恐懼,我們必須認真複習臺灣風險的十堂課,嚴肅思考制度面的改革。



吳嘉苓



臺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這是一本了解臺灣風險社會所面臨的風險問題、風險形成的原因、風險發展的歷史脈絡和社會基礎、風險問題中的科學技術人文的糾結和碰撞的好書,也是民眾趨吉避險必讀的書。



詹長權



臺大公共衛生學院副院長/全球衛生中心主任





八仙塵爆將一個原本充滿歡樂的夏日聚會瞬間轉變成人間煉獄,國際媒體甚至以inferno 形容之。可見,在臺灣,風險確實無所不在。此書讓讀者能夠快速地了解風險,更從食品安全、環境保護??等相關課題,讓讀者掌握在風險社會中的自保之道。



謝豐舟



臺大醫學院榮譽教授





「風險」的相對概念是「安全」,而臺灣除了高科技和環境、食安風險令大眾感到不安全之外,2015 年就添增了不少交通(如墜機)、化學意外(如八仙樂園粉塵爆炸)等重大公共安全事件,影響人心甚鉅,這顯示臺灣的集體風險意識有待加強。本書的十堂課十分具有解釋力和啟發性,不只值得推薦,還需不斷延伸,才能建構臺灣成為更安全的家園。



顧忠華



政治大學社會系教授









內容試閱





導讀





2014年,地球發燒了,現在是高達30度的11月天





2014年的11月25日,臺北氣溫29度,酷熱的像是夏天一樣,中南部甚至可以達到30 度以上。而透過美國國家氣候數據中心(NOAA)全球統計結果,2014年10月份,全球海水溫度創下1880年以來最高溫紀錄。





19 世紀以來,工業文明透過大量燃燒化石能源這些老祖宗遺骸,所創造出來的廉價能源、廉價化肥、化學物,過程中排放出來的大量二氧化碳、溫室氣體,已經對全球氣候造成不小的影響。在糧食方面,化石燃料提煉的化肥,推動慣行農業破壞耕地土壤,使土壤砂質化;或使用各種方式合成出來的化學物質,被大量用於食品添加物、基因改造食品;甚至是化學激素用於食品生產所造成的塑化劑、瘦肉精問題;或不肖食品企業的高科技,並非用於造福消費者,反而是利用科技提煉皮革廢油、餿水廢油製作販售給消費者的食用油,其科學技術甚至能夠規避衛生管理單位的檢驗稽核。





2011 年311 福島核災那好比世界末日的畫面透過影像傳播進入到你我的腦海中。核能發電廠這種「高度精密的大型科技系統」,就像維珍銀河公司(Virgin Galactic)「太空船二號」(SpaceShipTwo)在2014 年11 月試飛墜毀事件一樣;或如美國1986 年挑戰者太空梭失事一樣,往往因為微小失誤或人為因素,導致整個系統崩潰。事實上,擁有先進科學技術和職業文化的日本都會發生核災,何況是擁有公共工程層層轉包工程文化的臺灣。這些事情環環相扣,事情一再發生,就是不斷警告我們,我們已經走到非改變不可的地步了。





也就是,我們已經走到要進行整個國家、社會風險治理與思維全面轉型的時刻!在這個脈絡下,本書邀請國內在這些領域上相當專精的學者,以十個風險案例,爬梳近期在臺灣爆發的食品安全、環境、科技等爭議事件,並回顧與檢討臺灣目前面臨到的風險樣態,提出治理創新之道。





第 1 堂課─



本土食品風險與國際經貿角力:從美牛到美豬





自從2009 年進口帶骨牛肉以來,臺灣從美國進口牛肉已經占進口牛肉市占率的七成,成為進口牛肉的最大宗。2011-2012 年美國牛肉進口檢出瘦肉精(又稱萊克多巴胺,Ractopamine),不但是自2005年、2009 年美牛第三次叩關後出現的重大本土食安風險爭議,更牽動到國際經貿外交競合角力、本土畜牧業發展,以及國人食品安全與健康等等價值選擇問題。到底國人的食安風險應由誰來決定?以國家經貿利益交換國人健康的平衡點,應由誰來把關? 2012 年的瘦肉精美牛事件是牽動各方利益的一個值得深思的食品風險事件,可以為未來可預見的美豬進口角力借鏡,建立臺灣食品安全治理上,更強健的社會預警、公民審議的基礎。





壹、事件發展





進口美國牛肉議題在臺灣引起爭議,一直與臺美政治因素掛鈎。2007 年「臺美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TIFA)」次長級談判因為美國帶骨牛肉無法進口臺灣的問題延宕。由於美國牛肉曾出現狂牛症、瘦肉精殘留等問題,引起國內不同的利害關係人擔憂與疑慮;但另一方面,開放美牛進口又被視為有助於重啟TIFA、簽訂《自由貿易協定》(FTA)、赴美免簽證,與美國對臺軍售等重要關鍵議題。由於本議題牽涉到從食品安全、臺美間經貿、政治與戰略關係等各方利益折衝,臺灣內部與外部等不同價值判斷與考量,在2007 年到2012 年間美牛到底該不該開放進口?到底應比照哪一種國家標準(美國、中國、日本、韓國)來做為決定基準?...















商品訊息簡述:

臺灣風險十堂課:食安、科技與環境



想購買請點我

7CDC77BA532AF89F
arrow
arrow

    Phrietin92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